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新華社北京9月5日電
新華社記者黃垚
記者5日從中國氣象局獲悉,今年華北雨季已於9月2日結束,其持續時間與紀錄持平,累計雨量創新高,成為1961年以來最強雨季。
每年“七下八上”,我國北方尤其是華北及東北地區降水天氣明顯增多,此時段被稱為“華北雨季”。常年華北雨季從7月18日開始、8月17日結束,時長為一個月。
但這個夏天,身居北方的公眾對降雨的討論明顯增多——“雨一直下,整天身上濕噠噠的”“家裏種的綠植從來沒長得這麽茂盛”“出門甚至看到了青苔”……一輪接一輪的降雨讓北方公眾感覺仿佛置身江南。
數據也能佐證這一感受。國家氣候中心監測顯示,今年華北雨季於7月5日開始,較常年偏早13天,結束時間較常年偏晚16天。雨季持續時間較常年偏長29天,與1973年、2021年持平,成為1961年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的雨季之一。雨季累計降水量達356.6毫米,較常年平均值偏多161.1%,創1961年以來曆史新高。
從空間分布看,北京、天津北部、河北西北部、山西北部和內蒙古西南部等地降水偏多1至2倍。
今年華北雨季為何異常偏早、雨量偏多?
事實上,每年春夏我國雨帶都會隨著副熱帶高壓位置移動自南向北轉移。7月至8月,副熱帶高壓進一步北進時,雨帶隨之北推到華北、東北地區。副熱帶高壓西側的西南氣流或偏東氣流把洋麵上的水汽源源不斷向北輸送,為北方降雨提供充足的水汽條件。
今年副熱帶高壓北跳異常偏早是華北雨季提前開啟的直接原因。“氣候變化背景下,副熱帶高壓呈增強北擴趨勢。同時太平洋和大西洋海溫異常信號的疊加作用等其他因素,配合了副熱帶高壓的北跳和維持。”國家氣候中心首席預報員高輝說。
7月以來,副熱帶高壓整體較常年同期明顯偏強偏西偏北。“尤其7月副熱帶高壓脊線位置達到1961年以來曆史同期最北水平。低緯暖濕氣流沿副熱帶高壓外圍源源不斷向北輸送至北方地區,與高緯地區南下的冷空氣相結合,導致華北等地降水異常偏多。”國家氣候中心首席預報員支蓉說。
近年來,北方暴雨在社交媒體頻頻登上熱搜,華北的雨真的越下越多了嗎?
專家表示,21世紀以來華北雨季的雨量的確有線性增多趨勢。但在更長的時間尺度上,如1961年至2024年,雨量並沒有明顯增多,此前超過300毫米的兩年分別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
持續的降雨讓不少公眾感覺濕熱難耐,北方的夏天為什麽不再“幹熱”?
高輝分析,一方麵全球變暖造成華北地區的高溫熱浪有明顯增強的趨勢,這意味著一天中的高溫時長也在不斷延長。另一方麵,今年華北雨季開始異常偏早,水汽濕度大,在雨季間歇期,受全球變暖及環流形勢影響,高溫快速發展,造成持續悶濕的天氣。
“近年來,我國北方城市夏季濕熱型高溫事件的頻次有增多趨勢。以華北為例,1981年以來夏季濕熱型高溫天數增幅約是幹熱型高溫天數的2至3倍。”高輝說。
專家表示,華北雨季破紀錄是氣候變化的局部體現。研究顯示,全球變暖帶來的大氣含水量升高、城市熱島效應加劇等,將增加極端暴雨的頻次和強度。各地應持續提升氣候適應與應對能力,更好抵禦極端天氣帶來的挑戰。